很多人認為,跑步就是將腿向前邁出去,然后兩條腿不停交替的奔跑。這種跑法就是典型的用大腿發力去帶動小腿,而不是用髖去帶動大腿,使身體重心前傾,大腿自然抬起,小腿下落的一個折疊擺動過程。然而還有很多跑者,并不了解自己身體中哪個部位是髖關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跑步中的送髖小知識。
1. 什么是髖關節?
髖關節是大腿骨和骨盆相連接的地方,髖關節是支撐人體上半身又主導下肢活動,在身體中部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

2. 如何準確地找到髖關節?
站立位,把手掌覆蓋在一側腹股溝的位置,然后同側腿屈膝上抬,也就是把大腿骨向上抬,覆蓋在腹股溝上的手掌,就能夠明顯感覺到大腿骨在上下運動,而骨盆是不動的。那個連接點就是髖關節的位置。
3. 在跑步中如何送髖?
所謂的送髖就是當人在運動中將身體重心向上提和向前傾的過程,在跑步過程中去感受髖的轉動,將發力點放在髖上,視髖為中樞,體驗髖帶動大腿,自然下擺的一個過程。當身體重心前移,會增大擺動腿向前擺動的幅度,從而增大步幅。送髖不是大幅度的扭動身體,跑步中髖部應是“轉動”向前而不是“平移”左右晃動。正確的跑姿——送髖,跑起來會讓你變得很輕松,會在機體出現疲憊時,運動成績仍能保持一個穩定的水平,并減少阻力。而這種發力和自然送髖的細節,是要經過多次訓練才能慢慢體會的。

4. 改善送髖技術的練習方法
有些跑者在剛開始改動作技術時可能會不適應。這也是正常現象,一個人的動作技術如果在最初鍛煉時不去發現這些問題,那么經過長期的跑步練習,你的機體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在改動作技術時不能心急。可能剛開始會感覺很累,不適應,但經過長期反復練習就會體驗到送髖的好處。下面推薦一些本人試用過的練習方法。
(1)采用影像練習法,通過觀看視頻,在大腦中形成一幅動作記憶圖像,然后閉上雙眼去回想,在實踐中去模仿大腦中的動作。反復多次的練習,這個方法是很有效果的。
(2)采用動作練習法,提踵練習是增強踝關節力量,后蹬跑練習有效提高送髖的步幅,帶動膝關節有利前擺造成送髖動作。
(3)采用髖部拉伸練習法,打開髖的柔韌度,提高髖的靈活性。
在中長跑的動作技術中,送髖與不送髖直接影響著運動成績的提升。因此,送髖技術的訓練,對于追求成績的跑者尤為重要。
(4)馬可操練習髖關節的靈活跳,先進性踮腳跳,在這基礎之上進行高抬腿,之后改變方向側抬腿。可以激活髖關節的發力模式,更好地感受髖關節的力量。
5. 送髖動作技術的注意事項
髖是軀干與腿相連接的部位,能讓你的腿向前,向后,內外旋轉靈活運動。一些跑者在跑步時會將意念集中在大腿上,不太注意髖部的轉動。還有的跑者會誤以為送髖就是抬大腿,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誤區,抬高大腿沒有錯,可是你的髖關節沒有及時的送出去,也就是你把發力的順序弄錯了。不是要先抬腿而是要先送髖,大腿自然而然地就會向前擺動。注意體驗整個過程的放松感。在跑步中髖部是機體運動的中心,很容易勞損,要注意對髖關節的保護,所謂動作技術的不正確,運動過量或劇烈運動前準備活動做得不夠充分,都會造成損傷。輕度的髖部扭傷在休息數小時或數天后,自行恢復。假如肌肉組織撕裂,愈合過程則需要1周以上或更長的時間。所以在平時跑步的運動中,一定要注意做好熱身、拉伸等活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6. 跑步送髖與跑步不送髖者的區別
在跑步的過程中,跑步送髖者往往會比跑步不送髖者的運動水平以及持久度要長。因為跑步不送髖者他的整個身體重心都在后面,也就是我們平常說地坐著跑。而跑步送髖者在跑步的過程中身體的整個重心是向前走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身體前傾。當比賽中水平相當的兩位跑者相遇,那么一定是前者贏得的比賽的概率更大些,區別就在于送髖。送髖的跑者在跑步的過程中,整個人就像騰空一樣,再加上好的節奏,跑起來就會很放松,減少阻力,推遲極點出現的時間。后者則會在中途跑的過程中會有些吃力,或身體越跑越沉的情況發生,尤其是在體力下降或體力透支的情況下,會導致極點出現較早,不利于比賽和更好地突破成績。這也就是說為什么專業運動員會在動作技術上下功夫,甚至有的要花上幾年的時間去摸索送髖等一些動作技術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