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訓練是運動員訓練不當造成的運動性疾病之一。運動員發生過度訓練,有可能失去參加重要比賽的機會或者雖然參加了比賽,但因體力和心理狀態不佳而未能取得應有的運動成績。
多年來,如何防治運動員的過度訓練已成為體育科學的重要研究課題。過度訓練主要癥狀有;神經精神癥狀。睡眠障礙(失眠、多夢、易驚醒等)、頭痛、頭暈、無訓練欲望、心情煩躁、易激怒、記憶力下降等。心血管系統癥狀。運動員出現心悸、心慌、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心律不齊等,表現為脈速加快,運動后心率恢復慢。血壓的變化與運動項目有關,一般項目運動員的血壓未見明顯變動,舉重、投擲等力量性項目的運動員常出現較明顯的偏高(安靜和運動負荷后)。
消化系統可能會出現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肝區疼痛,嚴重時可出現胃腸道功能紊亂。個別運動員可出現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癥狀。運動成績和體力下降。個人項目中運動成績下降比較明顯,負荷能力下降,尤其最大負荷能力和最大乳酸水平下降。集體項目運動員常表現為反應遲鈍、動作不靈活和協調能力下降等。
肌肉骨骼系統常表現為肌肉持續酸痛、壓痛、肌肉僵硬,易出現肌肉痙攣、肌肉微細損傷等。當出現下肢過度訓練時可表現為過度使用癥狀:出現疲勞性骨膜炎、小腿間隔癥候群、張力性骨折、跟腱、髕鍵炎等。
全身和其他系統的癥狀。過度訓練的運動員常出現全身乏力、體重下降;易發生感冒、腹瀉、低熱、運動后蛋白尿、運動性血尿、運動性頭痛等,甚至易患肝炎等傳染病。
那么產生過度訓練的原因是什么?
連續大運動量訓練缺乏必要的間隙。大運動量訓練是提高運動員訓練水平和技術所必需的,這已為多數學者的研究和實踐所公認。但當大運動量訓練持續過久,又缺乏必要的節奏和間隙,超過身體的機能潛力,破壞了內在的穩定,就會造成身體的過度疲勞狀態,訓練后易發生過度訓練。
運動量增加過快。比較常見的現象是教練員為了追求快出成績,未根據運動員,尤其少年運動員的身體狀況和訓練水平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有時運動員為了急于出成績,隨意增加運動量,造成運動量增加過快。這些運動員常會出現并發局部肌肉和韌帶的勞損癥狀。患病后訓練開始過早或訓練量過大。不少運動員是在感冒后過早訓練或訓練量過大而造成的。
因此患病后,尤其在感冒等所謂“小病”后,遵守訓練原則是很重要的。
缺乏全面訓練基礎,進行“單打一”的訓練。這一原因造成過度訓練多見于運動新手,他們缺乏身體全面訓練的基礎就集中專項,再加上運動訓練安排不當,容易造成過度訓練。
生活制度的破壞。運動員訓練后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或社會活動過多或開夜車工作、娛樂等,破壞了有規律的生活制度,身體過度勞累,引起過度訓練。
如何預防和治療過度訓練?
訓練(鍛煉)日志的記錄。運動員(或體育鍛煉者)應該堅持寫訓練日志,填寫訓練課程明細表,記錄訓練前、中、后的感覺。運動時間、安靜休息期與運動后恢復期心跳率也應該被監測。體重減輕與其他疲勞感和睡眠時間的增加,也應該記載。女性運動員應對其月經周期保持一個確切的記錄。安靜休息期心跳率增加超過五次而無明顯的理由,或是恢復期心跳率曲線變平,可能是早期的警告訊息。
訓練計劃的安排。運動員的訓練計劃必須具個別差異與特殊性,訓練課程應多樣化,訓練的負荷、強度要有適當的安排,并且安排適當的休息,過度的訓練與競技必須避免。長時間的休息或停止訓練后,再訓練時應重新調整訓練計劃。適當的運動訓練季節的劃分是相當重要的,可避免因長期嚴苛單調的訓練,與無休止連續的比賽所造成的過度訓練。在經驗豐富的教練指導下,循序漸進的訓練課程與適當的訓練分期是最有效預防與治療過度訓練的方法。
飲食與睡眠的調整。飲食與睡眠必須均衡與充足。所有重要的營養成分均不能缺乏,耐力運動員應特別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避免因嚴苛訓練導致肌肝醣的衰弱。訓練期間每日至少要有八小時的睡眠時間,激烈的競賽、訓練午后應小睡片刻。睡眠時下視丘會分泌生長激素,生長激素是一種合成代謝激素,可促進蛋白質合成與糖異生作用。
訓練后恢復期的調配。在每次較重負荷的訓練后應安排適當較輕松的恢復期(約一日),恢復期的長短則依選手個別的體能與特性而定,訓練計劃的安排宜依照循環訓練程序,輕、中、重各種訓練量交互配合,但必須依個體差異與當時體能條件來調整變化。
運動員的心理調整。關心并注意運動員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必要時應予以情緒上的開導與心理咨詢,鼓勵激發陷入低潮運動員的雄心與斗志。生物回饋管理計劃對減輕緊張與壓力是相當有效的方法,情緒狀態側面圖也是一種相當有效的評估方法。運動員應該學習心理的意象與放松訓練方法,預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