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陜西師范大學這片豐饒的教育沃土上,有這樣一群優秀教師,數十年如一日地用歲月的犁鏵翻開知識的土壤,以星夜的光輝照亮學術的創新,將熾熱的情懷許以家國的榮昌。他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樂教愛生、甘于奉獻,胸懷天下、以文化人,將崇高的教育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點亮了陜西師范大學的“師者榮光”,吹響了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激昂號角。夏日正盛,萬物明媚,希望的田野生機勃發,學校特開設“弘揚教育家精神 服務教育強國建設——陜西師范大學優秀教師先進事跡系列報道”專欄,讓我們共同走近他們平凡而偉大的師者生涯。

陽光和煦,秦嶺深處的珍稀瀕危藥用植物保育基地,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王喆之蹲在繁育大棚的苗床旁,捧著禾苗仔細端詳,“這是太白貝母的一年生幼苗,形態和兩年生、三年生的植株差別很大,水肥和溫濕度調控方法也不同……”他耐心地向身旁的師生、農戶講解著。潮濕的溫室中,他白色的汗衫已經被汗水浸透……
從農家子弟到全國優秀教師,從高校實驗室到西部山野,他用40年光陰,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將師者情懷融入鄉村振興的脈搏中。
“珍稀瀕危藥材繁育刻不容緩”
1958年王喆之出生于西安戶縣農家。為了減輕家里負擔,他青少年時期便早早工作,成為一名農機手。田間的勞作并未磨滅他的求學夢,白天開拖拉機,夜晚挑燈苦讀。1979年,王喆之考入陜西師范大學生物系,1985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生物系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始終前行在科研報國之路上。
20世紀90年代的中藥資源和中藥材生產領域,存在著種源混雜、生產不規范、科技支撐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產業的發展。“中藥材是中華文明的瑰寶,絕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斷代!”面對國家需要和產業所急,王喆之積極投身中藥現代化的研究與實踐工作。

王喆之在種植基地指導農戶
2003年,以王喆之為主要帶頭人的陜西省GAP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我校生命科學學院立項建設,這是陜西省開展中藥材規范化生產的首個省級科研平臺。2004年,王喆之組織申報的藥用資源與天然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批,這是我校第一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8年,他組織申報并獲批組建陜西省“13115”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國家發改委批準,建立我校第一個國家級實驗室——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為保障國家藥材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一種藥材的消失將導致一批中成藥和處方藥無藥可用。”王喆之帶領團隊圍繞紅豆杉、白及、川貝母、重樓、黃精等珍稀瀕危藥材繁育開展重點攻關。“王老師帶領我們研發的白及種子直播育苗技術,實現了95%以上種子可萌發生長,育苗效率達5000株/m2,解決了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白及種子種苗大規模繁育的技術瓶頸問題。”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牛俊峰介紹。王喆之團隊將該技術體系擴展至太白貝母、山慈菇、蒼術等珍稀藥材,為珍稀瀕危藥材種苗繁育開拓了新方法,獲得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陜西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金獎、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等獎勵。
“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科研要頂天立地,‘頂天’是瞄準國家戰略,‘立地’是解決民生所需。”行程百余萬公里,王喆之指導西部80余個貧困市縣、300余家企業實現中藥產業技術提升,規范化種植和野生撫育藥材面積1300余萬畝,累計培訓藥農與技術人員30萬人次,累計新增經濟效益超200億元,真正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從源頭上保證了中藥材質量和用藥安全,在國家科技創新、中醫藥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藥材繁育基地大多在深山,崎嶇難行的山道、突發的落石險情都未能阻擋王喆之的腳步。由于多年的奔波,他患上了慢性腸胃炎,無數次去基地的路上,都需要停下車來緩解病痛。佛坪洪災、山火發生時,他在山茱萸藥材基地;石泉地震時,他在藥材基地;汶川地震后半年內,他不顧余震危險,仍然堅持工作在寧強、略陽、武都等震區的藥材基地。
每一次跋涉途中,他都會講一個故事。2002年他前往陜西鎮坪縣指導中藥材的規范化生產,一位老人得知他們到來,從家中捧出一棵剛挖回的黃連,高興地說:“靠著這些藥材,我家蓋起了房子,孩子娶上了媳婦,日子越過越好!”王喆之將這個故事講給每一屆學生,“大山里的農民想要致富特別難,你們在搞研究的時候,除了技術創新,還要多考慮成本。種地的成本低一些,農民的收益就多一分。”聽故事的學生很多已經成為領域內的中青年專家,他們又將這個故事傳遞給自己的學生。“王老師常常引用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這句話,來教育、引導我們從國家需要和社會需求出發,從產業實際出發,去凝練科技問題,開展實驗研究,并勇于實踐應用。他是這樣說的,自己也是這樣做的。”生命科學學院正高級實驗師強毅說。

王喆之和學生在一起
以王喆之為帶頭人的科研團隊,在中藥產業“卡脖子”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來授權發明專利70余件,選育中藥材新品種(品系)70余個,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1項,有效促進了生物學、中藥學等學科發展,建立了36種珍稀瀕危藥材種苗繁育技術體系,制定了22種大宗及珍稀瀕危藥材的繁育技術規程及種子種苗標準,創制了高產、優質、抗逆中藥材新品種9個并通過省級審定,建立、升級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體系36項,構建了10種特色大宗藥材的生產全鏈條質量溯源系統,真正實現了“一粒種子富一方百姓”。
2013年以來,王喆之先后被授予“中藥現代化基地建設先進個人”稱號、“陜西省中醫藥突出貢獻獎”稱號,三次被評為陜西省產學研結合先進工作者,作為帶頭人的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教師團隊獲得“陜西省工人先鋒號”稱號,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帶動、扶貧示范與鄉村振興、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來都是將學生稱為“娃”
做經師易,做人師難。王喆之以身示范,在教書中育人、在科研中育人、在管理中育人。
2018年,王喆之負責的“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教師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說王喆之老師愛生如子,一點都不為過,在他和旁人交談的話語里,從來都是將學生稱為‘娃’。他也從來不讓學生稱呼他為‘王院長’‘王主任’,學生對他的稱呼只有一個,那就是‘王老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核心成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閆亞平教授感慨地說。
2008年汶川地震時,教學樓劇烈搖晃,王喆之逆著人流沖向實驗室,挨個敲門喊學生撤離,自己最后一個離開。研究生張艷家境困難,他默默墊付三年學費,卻只說“等你工作后再還”。每逢中秋,他總會邀請留校學生到家中吃飯,師母做的美味香飄滿屋……“王老師待我們像自家娃,實驗室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王喆之的學生、西北瀕危藥材資源開發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曹曉燕教授說。幾十年來,他培養的100余名研究生中,80%選擇扎根西部。

團隊合影
滋蘭樹惠若甘霖,潛心學術結碩果,領軍科研惠民生。王喆之帶領的實驗室團隊,不論嚴寒酷暑,幾乎全年無休地堅持在科研崗位上,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去基地的路上。雖然將近古稀之年,但王喆之的腳步根本停不下來,在他鐘愛的“藥材王國”里,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撰稿:王煜)
記者手記
王喆之出身農家,開過拖拉機,卻以不懈奮斗叩開學術之門;他扎根西部四十載,足跡遍布山川溝壑,將論文寫在祖國最需要的土地上;他既是傳道授業的“仁愛師者”,又是科技助農的“開路先鋒”。從寒門學子到全國優秀教師,從實驗室領軍人到脫貧攻堅踐行者,王喆之的故事生動詮釋了科學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幾十年如一日,圍繞國家需求,聚焦主責主業,努力開創科技助農新實踐,不斷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在祖國西部大地上書寫著動人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