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牌游戏下载-凯特棋牌手机版

當前位置: > 媒體師大 > 正文

媒體師大

三秦都市報 | 世界博物館日:“這里的石頭會說話”

來源:三秦都市報 發布時間:2025-05-16 瀏覽: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石喻涵 馬昭 程霜)“動動手指,就能全方位‘端詳’這些上億年的化石。”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內有一座小眾又特別的博物館。說小眾,是因為里面展示了包括化石在內的各種石頭;特別之處在于,通過數字化的形式,這些石頭會“說話”。

“世界博物館日”前夕,記者5月16日來到陜西師范大學地理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巖礦博物館,了解石頭“觸網”的故事。

石頭有了二維碼

推開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格物樓北門,映入眼簾的是140余件礦物標本陳列,旁邊還有一塊由15塊55寸拼接屏組成的智能大屏。繼續前行來到穹頂大廳,便能看到紅外智能交互設備、透明多媒體展柜以及擺放著20余塊大型標本的透明展柜,無聲地講述著地球“往事”。

這里的石頭,有的拼“出身”。蘆木化石作為巖石中的遠古印記,歷經億萬年地質變遷,將植物的“出身”以巖石紋理封存,成為解讀地球早期生態演化的珍貴“密碼本”。

有些石頭有“故事”。以藍銅礦、孔雀石為例,作為顏料原料,它們質地相對較軟,磨成粉末后,被繪制成了《千里江山圖》中的“青山綠水”,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還有些石頭并排展示——雪色的白云巖似凝固的浪花;棱角分明的花崗巖如打磨過的寶石;紅橘交織的正長石紋路,恰似凝固的巖漿脈絡……

“每塊石頭都有專屬的‘數字檔案’。”陜西師范大學地理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教師王瑞媛一邊講解,一邊用手機掃描標本旁的二維碼。

手機屏幕上,3D建模的礦物標本即刻開始360度旋轉,表面的紋理、色澤變化清晰可見,讓抽象的地質學知識變得可觸可感。

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實驗中心主任李敏睿介紹,目前館內已建成包含500余種礦物、巖石、化石的數字化資源庫,從動態生長模擬到內部結構拆解,全方位解碼地球的“無字天書”。

讓冰冷的石頭“活”起來,可不是件容易事。

陜師大地理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巖礦博物館技術顧問高峰介紹,單塊礦石的拍攝素材就多達二三十張,團隊采用“白模掃描+紋理映射”技術,先根據礦石特性運用多種3D掃描設備構建標本骨架,再通過專業相機捕捉細節,最后經算法合成,才能最終呈現逼真的動態效果。

與傳統巖石博物館相比,這座博物館突破了時空限制。“以前隔著玻璃只能看個大概,現在通過手機就能無死角觀察。”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2021級的本科生高若晗向記者展示著博物館的小程序“巖礦云博”,其中的動態標本庫支持隨時瀏覽。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館內數字化資源,已有多所學校的中小學生走進這里,它成為科普教育的“移動寶藏”。

三代人的“守”與“變”

從收集第一塊標本到建成數字化智慧展館,這場與石頭的“對話”,承載著一代代地理人的情懷與堅守。

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系從原西北大學師范學院史地系接收了部分巖礦標本,購置了我國主要礦床成系列的礦床標本和上百種化石標本,特別從德國購買了5套200種礦物晶形標本,是地質實驗室最初的教學標本資源。

時光回溯到1980年夏天。在全國高校地質教研會上,陜西師范大學教師剛雅芳、吳成基與全國同行一起前往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考察。彼時,考察隊踏入火燒山,腳下是廣袤的石海,巖漿冷卻后形成形態各異的熔巖,在多次的巖漿活動擾動下形成翻花石。

“四周幾乎全是噴出的巖石,大家在石海中穿梭,精心挑選每一塊標本,行走艱難,稍不留神不是崴腳就是被石頭扎傷。”如今已經是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吳成基回憶。

這些從五大連池帶回的珍貴巖石,開啟了學校巖礦收藏的序幕。

此后數十年,老一輩師生們翻山越嶺,用腳步丈量大地,又不斷采集補充標本,為學科發展“撿”出了根基。

如今,李敏睿接過了守護標本的接力棒。“很多石頭的采集幾乎與學校同齡,是老前輩們近80年的心血結晶。”她深知,不能讓這些“明珠”蒙塵。

當看到陜西考古博物館的互動展陳,李敏睿靈感迸發:“為什么不讓參觀者親手觸摸標本,沉浸體驗?”于是,讓石頭“說話”的創意應運而生。

李敏睿帶領團隊對標本進行系統整理、建檔、上傳數據庫。“僅石頭的簡介加起來就有12.5萬字,在吳成基教授的幫助下,查閱了《地球科學大辭典》,前后修改近十個版本。”李敏睿說。

隨后,一支由大學生組成的巖礦講解小分隊成立了。高若晗是巖礦講解小分隊的第一代成員。

還有幾個月,她即將走上講堂,成為一名中學地理老師。

回憶起一開始的學習經歷,高若晗坦言“學地質又苦又累”。但在一次煙臺長島的實習中,當凌晨4點的趕船疲憊,被九丈崖垂直節理的震撼、典型海蝕地貌的壯美瞬間驅散時,她感慨:“課本上的知識突然具象化了,所有辛苦都值了。”

從此,她深深愛上了地質學科。成為講解員后,不僅將自己的經歷融入講解稿,還創新講解方式,用生動比喻讓晦澀知識變得通俗易懂。“石英和云母這對‘CP’億萬年前就雙向奔赴了”“90%的膨潤土貓砂,本質是火山沸石風化產物”“韓式烤肉盤上的蜂窩狀石板,正是麥飯石,屬于天然火山巖,能鎖住肉汁”……

高若晗說,她希望將這份對地質的熱愛傳遞給更多孩子,讓更多人領略地球歷史的魅力。

打造“博物館+”新生態

“很多師范院校的博物館還停留在傳統展示階段,而這座巖礦智慧博物館,真正實現了從靜態陳列到動態交互、從封閉教學到開放科普的跨越。”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國偉評價。

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這一主題與高校博物館緊密相連。高校云集的陜西,擁有多座各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館。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館收藏著眾多具有歷史意義的飛機;西北大學博物館有“天下第一魚”和“西大動物”在內的“澄江動物群”化石標本;長安大學公路交通博物館構建了完整的公路交通展陳體系;陜西科技大學中國輕工業博物館則是中國第一座以輕工業為主題的博物館……

陜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張燕建議,高校博物館要更好地發揮高校職能,應進一步強化數字化建設,除了構建線上展覽,還可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場景,提升了參觀者的體驗。科普教育是高校博物館的核心職能之一。在快速變化的社會里,公眾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望愈發強烈,高校博物館應主動作為,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知識層次的人群,精心設計個性化科普課程與教育活動。

“在人才培養上,高校博物館可與相關專業深度融合,開設特色課程,讓學生參與到博物館的日常運營、展覽策劃等實踐項目中,培養專業人才。”張燕建議,還可積極爭取社會基金支持、開發文創產品,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不斷提升服務質量與社會影響力,為地方文化建設與旅游發展添磚加瓦。

報道鏈接:https://qinwen.sanqin.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6997/11178333.html?isShare=true

菲律宾百家乐官网太阳城| 龙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德州扑克怎么算牌| 蓝盾百家乐网址| 太阳百家乐官网游戏| 百家乐透明出千牌靴| 爱赢娱乐城开户| 真人百家乐官网软件博彩吧| 沭阳县| 澳门赌百家乐心法| 百家乐棋牌官网| 威尼斯人娱乐网| 三河市| 百家乐官网前四手下注之观点| 大发888完整客户端| 百家乐官网的出千手法| 优博网址| 百家乐桌子租| 门赌场百家乐的规则| 24山玄空飞星排盘图| 百家乐官网电话投注多少| 百家乐官网游戏种类| 百家乐返水1.2不限| 百家乐投注秘笈| 888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永春县| 百家乐官网sxcbd| 金域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公试打法| 柳林县| 兴城市| 南溪县| 南汇区| 博彩通百家乐概率| 网上百家乐心得| 钱百家乐取胜三步曲| 百家乐视频大厅| 免费百家乐游戏下| 大发888体育娱乐场| 广东百家乐官网桌布| 最新百家乐官网电脑游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