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陜西師范大學這片豐饒的教育沃土上,有這樣一群優(yōu)秀教師,數十年如一日地用歲月的犁鏵翻開知識的土壤,以星夜的光輝照亮學術的創(chuàng)新,將熾熱的情懷許以家國的榮昌。他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樂教愛生、甘于奉獻,胸懷天下、以文化人,將崇高的教育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點亮了陜西師范大學的“師者榮光”,吹響了服務教育強國建設的激昂號角。春夏之交,萬物明媚,希望的田野生機勃發(fā),學校特開設“弘揚教育家精神 服務教育強國建設——陜西師范大學優(yōu)秀教師先進事跡系列報道”專欄,讓我們共同走近他們平凡而偉大的師者生涯。

大年初二一早,送走女兒一家人,年節(jié)的熱鬧歸于平靜,房喻如常坐在電腦前開始修改研究論文、撰寫工作報告……過年只過一天,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化學化工學院房喻教授的“老傳統(tǒng)”,“時間緊迫,不敢耽誤啊。”翻過這個年,他就快奔70了。
忙了大半輩子,他幾乎沒有閑下來的時候。從農村娃長成科學家,從出國留學到回國服務,從攻堅克難突破“卡脖子”技術到以師者大愛孕育滿園桃李,一路走來,房喻念念不忘的,始終是“做點對子孫后代發(fā)展、國家繁榮進步有用的事”。
被知識點亮的時代“幸運兒”
1956年9月,房喻出生于陜西臨潼一個普通的農村之家。小時候的房喻生性好靜,喜歡看書。條件有限,從家里到村里,但凡能找到的書,都被他翻出來讀了個遍。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盡管當時房喻已是民辦教師,但“內心的聲音驅使著我,無論如何要搏一把”。備考期間,除去上課、備課、照顧生病的父親,他走路背誦公式,吃飯盯著書本,如同著魔了一般。1978年2月,房喻迎來人生“拐點”,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考入陜西師范大學化學系。四年后,他以年級第一的成績留校任教。
1993年8月,房喻應邀到國際著名生物工程學家、英國伯明翰大學化學系約翰·肯尼迪(John F.Kennedy)教授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工程實驗室,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1995年初轉到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大分子中心,師從高分子光物理學家蘭恩·蘇塔(Ian Soutar)教授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取得博士學位。

房喻在蘭卡斯特大學從事科研工作
從70年代后期開始,國家逐步恢復高考制度、大量派遣留學生、建立中國自己的學位制度。“我是國家教育改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至今,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幾十年來我一直勤勤懇懇努力工作?因為相對于絕大多數同齡人,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理由不好好工作,沒有理由愧對國家寄予的厚望和家人給予的支持。”房喻說。
丹心報國的傳感器“拓荒人”
身處異國他鄉(xiāng)6年,在學業(yè)上“只爭朝夕”的房喻,感受到祖國在高科技領域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差距甚大。
回國服務!房喻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時,很多人覺得不可理解,當時的房東卻堅定地支持他。“房東先生是一位已在英國生活了幾十年的香港人,曾在國外備嘗受制于人的屈辱,特別希望祖國能強大起來。”房喻回憶道。深受觸動的房喻放棄了國外的優(yōu)厚待遇,在同胞的目送中踏上了歸國的旅途。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就在全球率先啟動了“電子狗鼻”計劃,逐漸形成了技術壟斷。與此同時,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持續(xù)擴大開放,地鐵、機場、國際會議、重大賽事等安保要求也越來越高,國產技術遠遠跟不上。嗅爆犬作為傳統(tǒng)探測方式,不僅成本大,且準確率不高,還面臨“生老病死”的難題。“美國一臺不足1公斤重的設備進口到國內,售價高達40多萬元,幾乎不講價。”房喻急在心里。
“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
回到祖國,回到大西北,回到母校陜西師范大學。生活簡樸、經費有限、人才稀缺……房喻和一群扎根西部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一起,帶著學生踏上了破解傳感器薄膜熒光探測技術的拓荒之路。
頂天立地的科研“攀登者”
年少時讀書的“癡勁兒”,又一次在專注科研的房喻身上重現。為了研究爆炸物敏感材料,出差途中一看到嗅爆犬,房喻就跟著跑,觀察犬的行為。在實驗室,他舉著臭襪子,托著爛蘋果,跟學生一起排除“異味”干擾。掃雷、反恐、尋找爆炸物、監(jiān)測危險化學品,實驗室經常“濃煙滾滾、氣味撲鼻”……房喻的研究一直繞著“危險”打轉。
20多年躬耕堅守,房喻團隊在新概念傳感器和分子材料領域不斷突破。針對熒光傳感技術中薄膜熒光傳感易受環(huán)境因素干擾、選擇性和靈敏度難以滿足特殊檢測需要等難題,團隊提出用于敏感薄膜創(chuàng)新制備的單分子層化學策略、分子凝膠策略和組合設計思想,揭示了adlayer(活性層)效應;發(fā)明了疊層式傳感器結構,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SRED系列隱藏爆炸物和毒品熒光傳感器和探測裝備,創(chuàng)造了迄今響應速度最快、靈敏度最高的爆炸物與毒品類薄膜熒光探測記錄。

部分基于疊層結構的薄膜熒光傳感器
G20峰會、博鰲論壇、上海進博會、港珠澳大橋通車典禮……房喻團隊研發(fā)的性能更好、價格更低的“中國智造”產品,陸續(xù)在一些重大場合發(fā)揮安保作用。“即便裝過爆炸物的容器清洗40次以上,接觸爆炸物的手清洗2到3天,我們的技術都可在數秒之內,將其檢測出來。”房喻說。
團隊還率先將分子凝膠研究拓展至凝膠乳液體系,突破了傳統(tǒng)凝膠乳液分散相體積分數限制,發(fā)展了高強度交聯(lián)聚苯乙烯泡沫的軟模板制備工藝,實現了材料品種和制備工藝的雙重創(chuàng)新;融合分子凝膠理論,解決了凝膠推進劑霧化困難和高能量密度材料長期懸浮穩(wěn)定化等關鍵問題。制備的分子材料在環(huán)境質量、食品安全、油氣勘探、疾病診斷、國防、航天等“硬核”領域被使用。
“我們的研究理念是高技術應用牽引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支撐高技術應用。”房喻認為,“真正有意義的研究是頂天立地的,是對知識、國家、社會、人民真正作出貢獻的。”2021年,房喻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意味著,他的工作將更加馬不停蹄,“當選院士,是榮譽,更是責任與使命。今后要更加主動地對接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爭取在原始創(chuàng)新上多出科研成果。”
2022年,房喻院士團隊領銜的“薄膜熒光傳感器”入選IUPAC(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lián)合會)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被認為是具有巨大潛力的創(chuàng)新技術,以應對最緊迫的社會挑戰(zhàn),促進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
閃耀智慧與仁愛的“大先生”
“房老師總是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晚上10點以后,他工作室的燈還常常亮著。”學生丁立平說。這在房喻看來卻很正常,“老師的以身作則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房喻常說,“在眾多身份中,我還是最看重教師這個身份。只要用心,每個孩子都是寶。”
時至今日,每次開組會,房喻都細致到一一審閱、糾正學生PPT中的格式、標點;學生的每篇論文,都要親自修改三遍以上才可能投稿。“房老師在學術上要求特別嚴格,以‘鐵人精神’和‘雷鋒精神’要求我們在學術上多下功夫。”學生劉靜說,“但他又很尊重學生,常常強調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房喻院士和畢業(yè)生在一起
課堂之外,房喻和學生是好朋友,是“君子之交”。他出資讓學生考雅思、為學生請外教練口語、鼓勵學生去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實驗室工作……“身為教師,我希望他們敢想敢做、志存高遠,將來為家庭、民族、國家,乃至人類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清風陣陣,拂過春日的師大校園,師生們共同栽下的滿園桃李已抽出新芽,吐露芳華。來到師大近50載,從工作室到家的兩點一線,房喻總喜歡漫步校園,看一看年輕的學子們,尤其是未來的教師們,“只有經過大學校園文化的熏陶、人文情懷的溫暖、學術精神的浸染,培養(yǎng)出的教師才能閃耀智慧之光,洋溢仁愛之美。”
(撰稿:周健)
記者手記
在房喻教授團隊的實驗室墻上,掛著一張《中國智造2025》全景圖,從國家政策到戰(zhàn)略任務再到重點發(fā)展領域,全都一目了然。在它的“注視”下,滿頭華發(fā)的房喻帶著團隊,從清晨到日暮,從燒杯到試管,全力奔向這片“星辰大海”。“時間不等人,2025已經到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持續(xù)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發(fā)展基礎創(chuàng)新性研究,推動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話音剛落,房喻便忙著去給學生答疑,步履不停……